查看原文
其他

盘点明星基因疗法的质控逻辑“进化史”,助力国内AAV加速申报

近数月来,国内AAV基因治疗赛道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加速状态。


纵向比较,2022年5月初,弘基生物为其AAV基因疗法KH631眼用注射液一口气申报了6项IND申请;锦篮基因则在2021年12月底到2022年2月的短短三个月内,连续申报三款自主研发的AAV基因药物临床试验。国内研发药企加速管线转化的态度十分明朗。


横向来看,5个月内已有6款候选产品的临床试验申请(IND)获得NMPA的批准或者受理,分别来自锦篮基因、朗昇生物、天泽云泰、嘉因生物和弘基生物。监管机构的承办效率也相对提升,无疑是给药物研发中的新兴企业释放了积极的信号。



在政策利好环境下,药企渴望能够在机遇窗口内尽快将产品向上市推进,下一步就是建设高效、可控且合规的生产工艺流程。因此,突破AAV病毒载体生产的挑战将成为工艺开发全流程的关键目标。


为此,医麦课堂携手颇尔公司,在2022年推出基因治疗系列直播,覆盖上游工艺、下游工艺和验证技术等病毒载体的生产全流程,提供GMP级病毒载体生产的技术优化交流平台,助力企业尽快把握行业风口和市场先机!


已上市AAV基因治疗产品的生产工艺

药学评价实例分析


由于AAV基因产品的特殊性,监管部门对安全性要求极高,且质控要素数量众多。面对第一道来自外部的质控监管,国内众多药企希望生产工艺开发的策略能够帮助产品在这条“起跑线”上就开始加速。

在降低IND申请成本、提高上市通过可能性的基础需求下,“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的研发方案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质控方向。

QbD的基本内容为,通过最先设定的目标产品质量概括(QTPP)作为研发的起始点,在确定产品关键质量属性(CQA)基础上,基于风险评估和实验研究,确定关键物料属性(CMA)和关键工艺参数(CPP),从而能满足产品性能且工艺稳健的控制策略。

回顾全球范围内上市的3款AAV基因治疗产品(其中1款已退市),不难从FDA或EMA等多个监管机构的药学评价中看出,QbD为何会逐渐成为近年来不断推广的质量监管思路。

Glybera:核心生产工艺重大变更,EMA要求大量补充审评

uniQure的Glybera曾率先于2012年在欧洲获得有条件批准。其退市原因除了价格过高带来的销售不利外,还和监管机构的严格售后要求相关。

该产品工艺开发过程中存在重大工艺变更: 第一代生产工艺(AMT-010) 采用 HEK293 表达系统, 但是后期商业化生产工艺(ATM-011) 则采用杆状病毒-昆虫细胞系统表达, 因此开展了药学和非临床可比性研究。

下游工艺中采用工艺规模缩小模型对包膜病毒、非包膜病毒去除能力进行了工艺验证。质量研究对3批连续生产批次制品进行了充分的表征研究。EMA审评认为, 由于细胞收获液中含有大量感染性杆状病毒, 且下游工艺不能提供足够的病毒去除效果, 要求申请人补充提供临床注射杆状病毒残留DNA的风险分析报告, 并建议产品放行检测项目中增加感染性杆状病毒残留和rcAVV等检查项目。

并且, EMA审评建议产品上市后生产工艺应进一步增加杆状病毒去除工序 (如病毒过滤), 后期应提高杂质 (包装细胞DNA、残留Rep/Cap基因、rcAAV、感染性杆状病毒等残留) 检测方法灵敏度。

Luxturna:场地包装等阶段变更,审评强调上市后维持监管

Luxturna采用三质粒共转染贴壁HEK293细胞, 滚瓶生产工艺。该产品3期临床试验前曾发生场地、包装容器等工艺变更,因此采用“Side-by-side”法比对产品质量的方法进行产品可比性研究。

其产品放行检测项目包括: 理化(外观、pH 值、浓度、可抽取体积)、鉴定 (目的基因)、含量 (基因组浓度)、效力 (目的基因表达、体外活性)、纯度和安全性项目 (内毒素、颗粒物、无菌) 等, 质量研究中对宿主 DNA、质粒 DNA、E1A 基因和牛血清蛋白等工艺相关杂质残留进行控制。FDA审评认为, 本品上市后应继续完成包装细胞HKE293稳定性及产品实时稳定性等研究。

Zolgensma:开发过程中进行风险评估,变更后审评结果保持一致

Zolgensma在工艺开发过程中, 结合目标质量属性采用风险评估方法确定本品关键质量属性, 采用工艺规模缩小模型确定工艺设计空间并进行工艺验证。

该产品在关键性临床试验开展前、注册上市前, 先后发生场地、工艺和制剂处方等变更。FDA审评判定工艺变更前后产品纯度和VG单位效力保持一致; 本品的“效力”检测项中既包括定量检测靶细胞SMN蛋白表达水平, 也包括体内半定量法检测小鼠“生存率”。

其他修改主要是由于该产品 І期临床试验开展过程中“含量”分析方法缺乏精确度与准确度,因此后期对临床给药剂量和效力描述有所修改,整体监管评估中并未涉及核心安全性风险的重新审评。

从Glybera到Zolgensma,可以看出,近年来,国际上“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的研发模式得到推行,推动药物质控从原本的“质量源于控制”模式转变。这不仅助力药政部门降低监管成本,加速候选产品的转化,同时也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使生产工艺的优化有所参照。

因此,设计一套清晰、可控且可执行的病毒载体生产工艺已经逐渐成为细胞与基因治疗产品加速市场转化的必要条件。本期医麦课堂携手颇尔公司,请到颇尔中国区高级科学事务经理 赵飞和颇尔中国工艺开发中心经理 刘冬琴,将在2022年5月25日(周三) 19:30-20:30上线一场主题为“病毒载体QbD策略及工艺开发要点 ”的线上直播课程

授课专家


赵飞
颇尔中国区高级科学事务经理

毕业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于2010年加入颇尔(中国)有限公司,现任Pall中国区高级科学事务经理,主要负责中国地区制药领域相关的法规事务管理工作。

曾参与撰写并出版多部专业著作及NMPA相关部门组织的法规指南的编纂工作,也曾应邀担任讲师参与国家局GMP检查员的数据可靠性法规符合度等话题的培训工作,以及对辽宁、浙江、安徽、上海等多地省级药监局的GMP认证检查员的培训工作。

刘冬琴
颇尔中国工艺开发中心经理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硕士,拥有9年基因及细胞治疗行业工作经验,熟悉多种病毒载体上游生产及下游纯化工艺开发,于2021年2月加入颇尔公司,担任颇尔上海工艺开发中心经理一职。负责基因及细胞治疗等生物制药领域产品的工艺开发项目管理及工艺开发中心实验室运营管理等工作。

【医麦课堂】小程序直播入口:

温馨提示



1、直播开始前会有短信提醒或者邮件提醒,请报名的时候务必填写正确的手机号码及邮箱地址。


参考资料:
DOI: 10.16438/j.0513-4870.2019-0789
—END—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下方视频号



为促进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的合作交流,更好的服务广大读者朋友,微信公众号“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组建了专业的细胞与基因治疗行业交流群,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小编微信进群。由于申请人数较多,添加微信时请备注:院校/企事业单位名称—专业/职务—姓名。如果您是PI/ 教授/主管及以上职务,还请注明。


往期文章推荐:

汇总|已获批上市的38款基因治疗药物

细胞基因治疗行业每周要闻概览(~2022.5.16)

mRNA新药研发商星锐医药完成1.5亿元A轮融资

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中的机遇与挑战

CAR-T细胞治疗:克服当前治疗障碍的工程策略

腾讯入股RNA药物研发商圆因生物

ASGCT2022年会国产基因治疗进展更新

辉大基因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加速领跑体内基因编辑创新药赛道

细胞与基因治疗市场持续放量,加速上游“卡脖子”设备耗材国产化

罕见病新药将享不超7年市场独占权,新版《药品管理法》征求实施意见发布

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

齐鲁制药申报的乙肝siRNA 药物获受理

中国干细胞药物注册申报进展

星汉德生物TCR-T药物IND获新加坡药监局批准

mRNA疫苗的生产和质控

细胞基因治疗行业每周要闻概览(~2022.5.9)

首战告捷,康霖生物地贫基因疗法临床试验获得治愈性疗效

目前国内获批或申请已被受理的AAV基因疗法临床试验已达20项

康希诺新冠mRNA疫苗启动一期、二期临床

2022年4月细胞基因治疗领域主要进展概览

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亮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深度研究报告|细胞治疗产业链:从概念验证到规模商业化

2022年全球基因治疗行业技术竞争格局概况

mRNA产业化契机临近,国产产业链加速崛起

国内获批或申请已被受理的14项AAV基因疗法临床试验

又一TCR-T疗法临床获批,实体瘤治疗未来可期

辉瑞DMD基因疗法3期临床试验重启

整体层析柱助力AAV下游工艺

CAR-T细胞疗法行业深度报告

开启线粒体基因编辑新时代

细胞基因治疗行业每周要闻概览(~2022.4.25)

声明:本文旨在知识共享,所有内容仅学术交流研究,不构成任何建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